利用10个品种研究表明:大豆品种间各生育阶段长短存在差异,开花期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各生育阶段的广义遗传力较大。鼓粒期长短对产量影响最大,呈极显著正相关。
大豆生育期是栽培与育种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10个大豆品种探讨了大豆各生育阶段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并利用通径分析研究各生育阶段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为大豆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大豆品种10个, 其中早熟组5个:红丰3号、垦农1号、双豆1号、北丰6号和OZZLE,中熟组5个:合丰25号、黑农34号、黑农36号、绥农8号和绥农9号。小区行长5米,行距0.7米,4行区,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生育期间按Fehr等(1977)制定的方法调查,主要有出苗期、始花期、始荚期、始粒期、始熟期和完熟期。收获时小区两端各去掉0.5米, 于中间任意一行连续取10株考种,其产量计入小区内。小区产量在统计分析时折合成千克/公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生育期阶段之间的遗传相关
大豆各生育阶段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估算结果表明,除了结荚期与鼓粒期之间相关不明显以外,其它各生育阶段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大豆各生育阶段之间彼此存在着制约关系,这在品种选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延长或推迟某一生育阶段的同时,要考虑其它生育阶段长短的变化,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2 各生育阶段与子粒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
大豆各生育阶段与主要农艺性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生育日数除了与株粒数,鼓粒期除了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为负相关(这一结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外,与其它农艺性状均呈正相关。说明适当延长生育日数和鼓粒期将有利于大多数农艺性状,特别是株荚数和子粒产量的提高;结荚期除了与株高和有效节数有微小的正相关以外,与其它农艺性状均呈负相关。表明大豆开花后延迟大豆荚的发育,对大部分农艺性状,特别是产量的提高不利。 各生育阶段中,除了鼓粒期与子粒产量和与单株粒重相关方向不一致外,其它生育阶段均表现一致,只是相关系数大小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各生育阶段间的制约关系在个体水平上和群体水平上略有不同造成的。各生育阶段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鼓粒期的遗传相关系数最大,营养生长期次之。因此说,在大豆各生育阶段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是鼓粒期,其次是营养生长期。在生育日数不变的情况下,缩短营养生长期,延长鼓粒期将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各生育阶段中,除了鼓粒期与子粒产量和与单株粒重相关方向不一致外,其它生育阶段均表现一致,只是相关系数大小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各生育阶段间的制约关系在个体水平上和群体水平上略有不同造成的。各生育阶段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鼓粒期的遗传相关系数最大,营养生长期次之。因此说,在大豆各生育阶段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是鼓粒期,其次是营养生长期。在生育日数不变的情况下,缩短营养生长期,延长鼓粒期将有利于产量的提高。2.3 各生育阶段对产量的贡献与作用
相关分析仅表明两个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未表明其中的相关原因和效应大小。我们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各生育阶段对产量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原因。
各生育阶段对子粒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为:鼓粒期> 营养生长期>开花期>生育日数> 结荚期,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相似。鼓粒期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9482)与其产量的直接效应(P=1.0183)相接近。因此直接把该阶段做为副性状进行正向选择有助于产量的提高;营养生长期对产量直接效应(P=-0.4167) 也较大,且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094)。对该阶段进行负向选择对提高产量也有一定价值。
3 小结与讨论
3.1 大豆品种间各生育阶段长短存在差异,开花期遗传变异系数最大(15.73%)。
3.2 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的广义遗传力均较大,以生育日数最大(98.95%),结荚期最小(74.75%)。
3.3 鼓粒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82),且直接效应(P=1.0183)最大;营养生长期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r=-0.7094)和直接效应(P=-0.4167)均为负向。
3.4 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中,与产量关系最密切的生育阶段是鼓粒期,因此鼓粒期可作为产量鉴定的一个生态指标。
(本文摘自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科研十五年》,曾载于《现代化农业》1991年9期)
本文摘自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科研十五年》,曾载于《现代化农业》199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