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概况 关注 文章 图片 人才 课题 成果 论文 软件 视频 诗词 书画 科普 下载 编辑部
投稿

TOP

我在北大荒农场的经历(下)
[ 录入者:lidm | 时间:2024-01-28 10:10:07 | 作者:王盘兴 | 来源:原创 | 浏览:198次 ]

    宝泉岭农管局(1971—1978年,共7年8个月)

    1971年3月31日,我到兵团二师中心气象站(以下简称二师中心站)工作。此前,十四团郭春宝团长调任二师副师长,主管全师生产。在14团时郭团长已对我熟悉,我的调动应与郭团长的推荐有关。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形势有所变化,除短时抽调参加脱产学习和下工作组外,我主要在中心站做业务工作,期间到过二师十三个团中的十个团(8~16和63团),未到过独立一、独立二团和17团。

    师中心站在宝泉岭农场气象站基础上建立。宝泉岭农场气象站1950年建站,站长蔡安国曾是首任场长刁奇的警卫员,随首长一起转业,他创建了宝泉岭农场气象站。蔡站长在省农垦气象系统知名,他与597农场气象站站长蔡尔诚同志(1958年转业军人)合称“二蔡”。蔡站长曾任宝泉岭农场工会主席,“文革”前中国作协右派丁玲、艾青在工会当文化教员,他偶尔会讲些丁、艾两家当年的“趣事”。文革期间蔡站长被农场掌权一派调离了气象站,1971年组建二师中心气象站时师领导将他调回,担任师中心气象站站长。

    我在二师中心气象站工作期间先后与21位同志共事,其中:蔡安国(站长)、老杨(指导员)、赵光明(指导员)3人是转业军人;刘忠贵(农校毕业)、陈广义(汤原县知青、高中毕业)2人是老气象员;张景兰、曹洪珍、陈宁3人是二师干部家属、子弟;史应生、刘洪涛、顾行河等13人是城市或本地知青,他们占职工总数六成以上。这里给出当年部分人员在二师中心站的两张留影(照片8、9)。当年师部和中心站领导曾举办了一期气象学习班,组织中心站和各团气象站的知青参加学习,萝北气象站闻讯也派了年轻同志前来学习。1971年12月初,二师首届气象学习班在宝泉岭开班,学员有近30人。李德明(吉林农大农气专业)、刘振江(沈阳农大农气专业)和我担任学习班的主要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陈广义等同志也参与了教学,这次学习班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照片10)。

照片8,二师中心气象站部分工作人员

前排左起:陈宁,杨指导员,蔡站长,寿卫平;后排左起:金剑,葛秀芝,孙玉兰,罗凤岐,黄志国。

摄于1970年代初

-

照片9,二师中心气象站部分工作人员

左起:杨指导员,史应生,王盘兴

1970年代初摄于二师中心气象站观测场

-

照片10,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首届气象学习班留影

第二排左起:张站长(16团),朱站长(13团),杜站长(10团),李站长(63团),师生产科领导,蔡安国站长(中心站),王盘兴,邢站长(14团),刘站长(11团),胡站长(8团);中心站其他同志:金剑(前7),邵凤琴(三3),葛秀芝(三4),黄志国(三8),顾行河(四5),陈广义(四6),寿卫平(四7),史应生(四8);萝北县同志:霍春文(前4),孟巧俊(前6),高树起(四3),刘衍柱(四4);其余15人为各团知青气象员。

-


    二师中心站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互帮互学,也通过各种渠道到院校和地方气象台学习,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陈广义、顾行河同志在二师中心站工作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开放后担任宝泉岭管局气象台领导三十余年。中心站刘洪涛同志曾到南京气象学院在职学习农业气象一年,文革后上大学,毕业后从中学教师做到哈尔滨市教育局领导。14团气象站王永祜同志在我离开该站后接替我的工作,他后来在哈尔滨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做到物理系教授、系主任。这些同志后来的发展应与他们在二师气象系统的这段工作经历有关,我们的友谊保持至今,照片11、12是我后来与洪涛、永祜的合影。

照片11,与刘洪涛(右)在南京气象学院合影

-

照片12,与王永祜(左)在扬州瘦西湖合影

-

    二师中心站的日常业务为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三个部分,同时负有指导师属各团站业务指导责任,后期开展人影业务(限于人工降雨),我在如下工作发挥了作用。

    一是珍宝岛事件后沈阳军区要求二师中心站开展航危报业务,我在增城县气象站实习期间做过航危报观测,参与了中心站此项工作的建设。

    二是1972年兵团要求各师中心站开展天气图预报工作,凭借之前所学,我在预报组(含通讯、填图、分析、预报)的组建和人员培训中做了大量工作,并自1972年起担任预报组组长。预报组另有组员五人,其中陈广义同志是老气象员,有单站预报经验;顾行河同志刚从成都气校报务培训班毕业,能收气象报文。在有限编制下开展工作,必须一专多能。在顾行河同志的训练下,从师通讯连调入的金剑、葛秀芝两人很快学会了接收气象报文了。而在我的指导下,孙玉兰、金剑、葛秀芝三人也很快学会了填图;在之后的一两年间,陈广义、孙玉兰两人也逐渐学会了天气图分析和预报。这样,一个连我6人的预报组里,掌握收报、填图、分析预报技能的人员各有三人了。从1972年夏天起,中心站已能每天制作24小时预报、48小时趋势预报,同时制作全师旬、月长期预报。

    三是组织实施了三七高炮人工降雨作业。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中心站的观测、预报组人员和二师高炮连指战员。作业地点主要在15团范围(宝泉岭农场),也曾到过8团、16团。因为缺乏检验手段,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判断。

    从二师中心气象站承担的任务和业务工作模式看,它类似于同期气象系统的地级气象台加一个气象站,有些方面(如人影)还有所超过。我有幸参与其建设,丰富了业务工作经历。

    1972年元旦刚过,父亲在家乡得病,我赶回家乡,在医院陪护两个月,父亲3月17日病故。1974年春节,我与名山农场(12团)气象站气象员、上海知青朱林娣结婚,组成小家庭,我们的两个女儿剑清、剑白1975、1977年在宝泉岭出生。1975年8月,我在二师中心气象站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在北大荒农场的十年,见识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农业,开阔了眼界。所做专业工作,涉及气象业务方方面面,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接触了当地大批干部(退役和现役军人为主)、知识分子,还与开发北大荒的垦荒队员、知识青年群体有了交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以上种种,为我后来在新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看《我在北大荒农场的经历(上)》

 

[上一篇]我在北大荒农场的经历(上) [下一篇]数值天气预报时间分辨能力检测结..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